通过追踪豫园周边5位非遗传承人的日常,展现上海老城厢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守护传统技艺。从剪纸到绒绣,从乐器制作到梨膏糖熬制,记录手艺人与时代对话的独特方式。


【开篇】清晨6点的方浜中路,剪纸艺人李阿婆的剪刀声总比豫园开园早半小时响起。在黄浦区文化馆的非遗名录里,像她这样的老城厢传承人平均年龄已达68岁。我们历时三个月,记录下这些即将消失的"指尖绝活"如何在新与旧之间寻找平衡。

【第一幕】"小剪刀能剪出大世界"的剪纸传人李秀英,今年78岁。她的工作室就设在文庙旧书市场二楼,作品融合了北方剪纸的粗犷与上海月份牌的精细。2023年创作的《七十二家房客》组图,用108张红纸拼贴出老城厢的立体街景,被法国吉美博物馆收藏时,老人坚持要求"必须放在中国展区最中间"。
爱上海同城419
【第二幕】绒绣大师陈美云的绣架正对城隍庙飞檐。这位国家级传承人创新性地将光纤织入绒线,让《清明上河图》局部在夜间发光。"传统不是死的标本,"她边调整绣绷边说,"就像这黄浦江水,流着流着就变了模样。"她的工作室现在每周接待外国设计系学生,最新合作的VR项目能让观众"触摸"到绣品纹理。
上海品茶论坛
【第三幕】乐器修理铺"龙凤斋"的第三代传人周建国,在抖音上拥有12万粉丝。他修复的1930年代琵琶曾为周璇伴奏,现在直播间里教年轻人调音。记者发现他用的丝弦配方,竟与《考工记》记载相差无几。"做旧如旧是本事,"他调试着智能校音器说,"但让老手艺活下来,得懂新科技。"
上海品茶论坛
【第四幕】梨膏糖传人王德顺的灶台紧邻网红奶茶店。他坚持用铜锅熬制,却开发出低糖版伴手礼。去年中秋,他的"可食用月饼模具"成为爆款——用梨膏糖压模的月饼,吃完模具也能嚼着吃。"老字号不是古董,"他展示着3D打印的糖模说,"得让人家尝到甜头。"

【尾声】在新建的"非遗生活馆"里,这些手艺人的作品与AI生成艺术同台展出。馆长林悦指着一幅用算法创作的《豫园数字长卷》说:"真正的传承不是复制过去,而是让传统活在当下。"玻璃展柜中,李阿婆的剪纸与周建国的智能校音器并排陈列,仿佛在诉说老城厢的未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