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过对上海12个特色社区生活圈的深度走访,解码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的"上海方案"

上海花千坊419
(本报城市观察员 周瑾)早晨7:20,徐汇区乐山新村居民张阿姨步行8分钟送孙女到社区托育点后,顺路在"早餐工程"摊位买好生煎包;上午10:00,长宁区虹仙小区的退休教师陈伯伯在居民楼下的"生境花园"打完太极,拐进嵌入式卫生服务站做血压监测;傍晚18:30,杨浦区创智坊的IT工程师小林在社区健身房结束锻炼,顺道在共享厨房取了预定好的净菜——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片段,背后是上海历时6年建设的"15分钟社区生活圈"民生工程。
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最新数据显示:全市已完成352个"15分钟社区生活圈"更新项目,覆盖98%的居住区。最具代表性的是虹口区嘉兴路街道的"全要素治理"模式:在0.39平方公里范围内,整合出42项公共服务功能,包括24小时智慧药房、社区美术馆、老年助餐点等创新设施。更令人惊叹的是浦东新区崂山五村的"垂直社区"实践,通过老旧小区改造,在6栋居民楼间立体布局了便民超市、屋顶农场等12种功能空间。
这场"市井革命"正在重塑城市基因。在普陀区曹杨新村,由工人新村改造的"百禧公园"上空架起千米长的休闲步道;静安区临汾路街道的"380弄项目"将废弃锅炉房变身社区图书馆;黄浦区外滩街道的"豫福街区"则保留石库门风貌的同时,植入了智慧菜场等现代功能。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李昕评价:"上海探索出的'针灸式更新'策略,既避免了大规模拆迁的社会成本,又精准满足了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"
随着《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(2025版)》的发布,这项民生工程正进入2.0阶段。徐汇区田林街道试点"数字孪生社区",居民通过手机APP可实时查询各设施使用状态;闵行区古美路街道推出"社区生活圈指数",用大数据动态调整服务供给。正如长宁区虹桥街道党工委书记胡煜昂所说:"衡量城市现代化程度的标尺,不在摩天大楼的高度,而在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度。"(全文约3780字)
爱上海论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