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者历时半年走访上海及周边15个城市,深入调研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成效

上海品茶论坛
(首席区域经济记者 王晓峰 上海报道)在青浦区金泽镇的华为青浦研发中心,来自苏州吴江的工程师张毅正通过"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平台"调用上海交大的超算资源,而他的研发成果将直接应用于嘉兴的智能工厂。这种"上海研发+周边制造"的创新模式,已成为长三角产业链协同的新常态。
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最新数据显示,2025年区域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.2万亿元,较2020年增长185%。记者在调研中发现,以"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"为纽带,上海张江与苏州工业园区、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形成了"创新金三角",三地联合申请的发明专利占比达区域总量的67%。
生态环境保护呈现一体化新格局。在淀山湖畔的"蓝色珠链"生态修复工程现场,上海青浦、江苏吴江、浙江嘉善三地的环保监测数据实时共享。上海市生态环境局数据显示,2025年长三角PM2.5平均浓度较2020年下降28%,跨界河流水质达标率提升至95%。"生态补偿机制让保护者得益、受益者补偿。"示范区执委会生态组负责人说。
公共服务便利化取得突破性进展。在昆山花桥的"长三角医疗中心",上海医保卡可直接结算;而嘉善的"上海世外教育集团分校"里,两地教师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同上一堂课。目前,138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,日均服务量超10万次。
当记者登上位于南通狼山的"长三角气象观测塔",俯瞰长江入海口,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集装箱船与南通、太仓的港口作业区交相辉映。正如国家发改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专家所言:"上海大都市圈正在书写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中国方案。"(全文约3870字)
爱上海论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