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录苏州河沿岸工业遗存的改造历程,展现老建筑与现代生活的完美融合

爱上海
清晨的阳光透过锯齿形厂房的玻璃天窗,洒在M50创意园的画廊地板上。这里曾是上海春明粗纺厂,如今聚集着百余家艺术工作室。"这些钢结构梁柱就像天然的艺术装置。"画廊主理人陈小姐抚摸着斑驳的混凝土墙面说。苏州河两岸,类似的工业遗存改造项目已达47处,形成了一条独特的"城市记忆走廊"。
最具代表性的是1933老场坊的蜕变。这座由英国设计师设计的宰牲场,如今成为时尚秀场和文创空间。改造中特别保留了"牛道"斜坡和无梁楼盖结构,让现代设计与历史痕迹对话。数据显示,上海工业遗存改造利用率达82%,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,每年吸引参观者超1200万人次。
但挑战依然存在。原纺织厂退休工人老李感慨:"机器声没了,年轻人来了,这是好事。可我们的故事谁来记录?"为此,普陀区启动了"口述历史"项目,在改造空间中设置历史展示区。同济大学王教授评价:"最好的城市更新,是让过去和现在都能呼吸。"
end
419上海龙凤网